香港的風土人情
風名字由來: 香港:{本是廣東省新安縣的一個小海島}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沿海地圖上沒有香港的標記,只在海中畫一個孤立的小山,標為--赤柱,(即紅香爐峰一帶地方) 。} 本港自明代起(盛產莞香),當時每年由東莞南部,新安與本港所生產的香品,常在尖沙頭(尖沙咀)用小艇運至石排灣,再改艚船轉運廣州,因此當時人們將運送香品的石排灣東北岸(香港仔海灣)稱為“香港”即為販香的港口。 英人稱為“Fragrant Harbour”即芬芳的港口,位于港灣畔的村落,遂名“香港村”。 香港地理: 香港地處----南海之濱/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深圳 面臨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要沖,擁有深水海港。 亞太地區國際金融/貿易/船運/信息產業的重要中心,所以號稱為“東方之珠”,同時又被譽為“觀光者的樂園”擁有世界最大的海洋公園之一及迪斯尼樂園, 有“動感之都”美稱。全區包括九龍、香港島、新界三部份。 全境面積為1830平方千米,陸地面積為1092平方千米。九龍半島面積是占陸地面積的2/3為760平米千米。第一大島嶼是大嶼山島160平方千米 。第二大島嶼是香港島,約82平方千米。主要島嶼: 大嶼山島、青衣島、馬灣島、赤臘島、長洲島、 昂船洲島、坪洲島、南丫島、蒲臺群島等。 人口: 到2007年統計數據為692.17萬人口 (預計30年后將達到857萬人。) 語言種類:日常用語是粵語(即廣東話),官方語言以英文為主,九七回歸后以普通話普及為主, (原因是華籍的居民祖籍廣東占多數) 宗教: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它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香港的節日:香港的公眾假日融合了東西文化的特色,全年共17天,分別是:元旦日,農歷新年(3天),清明節,復活節(3天),五月一日勞動節,農歷四月初八佛誕,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一日特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十月一日國慶節,重陽節,圣誕節(2天)。香港長期以來把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列為假日,也深深影響了內地,中國內地近來把部分的中國特色節日列為國家統一的法定假日提上了議事日程,并已確定,于2009年始實施。 飲食文化:早餐/中茶與西茶. 午餐/快餐或工作餐……晚餐/正餐. [宴客時等主人先舉筷說“起筷”時才開始進食] [吃魚不翻魚身,魚頭對著客人] [中餐通常用“公筷”為客人挾菜] 交通工具:主要有九廣鐵路、地鐵、輕鐵、大巴、小巴、的士、輪船、快艇、電車(注:電車只在港島區使用) 香港的居住情況:公屋為主,居屋為輔,私人住宅(為少數) 香港人的忌諱:送禮物不送“鐘”(送終), 香港社會公共法規: 社會公德: |